重来3:跳出疯狂的忙碌
作者:贾森·弗里德 & 戴维·海涅迈尔·汉森。
“我快忙疯了”
冷静,意味着把会议视作最后的沟通手段,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就不用。
你的公司是个产品
公司创立时期流行的工作方法,变成了根深蒂固、永不改动的律条,规矩和政策就像铁板一样牢不可破,公司被自己束缚住了。
拒演“拼命工作”的苦情戏
别再拼死拼活地卖命工作了,充实地好好干上一天活儿,日复一日,这就足够了。你可以陪孩子们玩耍,同时依然是个成功的企业家,你可以拥有个人爱好,你可以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,你可以坐下来好好读本书,你可以跟另一半一起看一部傻乎乎的电影,你可以抽出时间来做一顿像样的饭菜,你可以出门去散个长长的步。你可以时不时地,敢于做一个彻底的普通人。
做个快乐的和平主义者
马克·吐温的话一针见血:“攀比之心一起,快乐便荡然无存。”
我们不跟别人比。别人在做什么,跟我们能做什么、我们想做什么、我们选择做什么,都没有半点关系。
边走边摸索
长期计划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。你其实并不知道世界在未来5年内、3年内,甚至1年内会变成什么样子,你越早承认这一点,就越能轻松前行——你不必再担心自己是否提前数年做出了错误的重大决策。当你不再做预测的时候,心里就踏实了。
在企业经营中,许多焦虑都来自这一点:管理者意识到公司走上了错误的方向,可由于“计划”在那儿挡着,调整方向为时已晚。“我们按计划执行了啊!”把一个糟糕的想法执行到底——只是因为在某一时刻它看上去像是一个好想法——是一种悲哀的、对精力和人才的浪费。
舒适环境有什么错?
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如果某样东西令你感到不舒服,那正是因为它不对劲。不舒服的感觉是人类对有问题的或糟糕的情境的自然反应,无论它是无休止的长时间工作,还是为了给投资人留下深刻印象而夸大经营数字,或是把用户的隐私数据卖给广告商。如果你渐渐习惯于压抑一切不舒服的感受,你必将失去自己,也将失去你的道德准则。
当我们得知两个同样级别、做着相同工作的员工却拿着不同薪水的时候,我们不舒服了,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们改革了薪资制度。正是因为这件事,我们叫停了薪资谈判,改掉了同工不同酬的做法,代之一个更加简明的薪酬体系。
上班时反而没法完成工作,为什么?
人们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,睡得越来越晚,并不是因为工作量一下子加大了,而是因为他们再也没法在上班时完成工作!
答疑时段
在Basecamp,每个特定领域的专家都会公布自己的答疑时段。有些人会把每周二的下午空出来,有些人会每天留出1小时。全凭专家们自己决定。 可是,如果你周一遇到了问题,可专家直到周四才能答疑,该怎么办呢?等着呗。先去做别的事,等到周四再问,或者你自己去想办法,在周四前搞清楚。就像念书时一样,你必须等到教授有空时才能向他讨教。
我们不是一家人
有的公司喜欢宣扬“我们都是一家人”。不,你们不是。在Basecamp,我们也不是一家人,我们是同事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相互漠不关心,也不意味着我们不会尽力施以援手。我们相互关心,也乐于助人,但我们不是一家人。这在你的公司也一样。
更进一步说,Basecamp也不是“我们的孩子”。它是我们的产品,我们会努力把它做得尽善尽美,可我们不会为它挡子弹。你对你的公司也一样。 我们用不着瞎扯淡。我们这群人聚在一起工作,为的是做出产品,我们为此骄傲。这就足够了。
榜样的力量
如果身为老板的你希望员工能好好休假,那你自己就得休假。如果你希望他们生病时能留在家里养病,那你就别吸溜着鼻子进办公室。如果你不希望他们因周末带孩子去了游乐场而内疚,那你就在社交软件里贴几张你带孩子去玩的照片。
信任犹如电池
“还有一个我们经常谈论的概念叫作信任电池。当员工刚进公司时,这个电池的电量是50%。此后,你每跟他打一次交道,你们之间的这节信任电池就要么充电,要么耗电,具体取决于你是否能兑现承诺的事。
拒绝假“度假”
无限休假是一项充满压力的福利,因为它并不是真正的“无限”。
冷静说再见
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有人离开Basecamp,一封告别信就会立即被发送给公司里的每一个人。
承诺比共识更重要
只有“决策—执行”是不够的,应该是“决策—解释—执行”。
完成比完美更重要
如果你投入全部精力把一件事做到了100%,那么你相当于用100%的精力做了一件事。如果你把精力均分成5份,用20%的精力,把某件事做到80%,这样一来你就做成了5件事!
最糟实践
拥有一万名员工的公司总结出的最佳实践,几乎不可能适用于10个人的小公司。
不惜任何代价?
不惜任何代价,意味着你多半要在周三晚上工作到10点,然后周四也是,周五也是。 不惜任何代价,意味着潦草的工作,只求拿出点东西,搪塞了事。不惜任何代价,意味着就算你不做,老板也会找到一个愿意做的人来替你(受这份罪)。如果你入行的时间足够长,你必定会遇上罕见的、真正需要不惜任何代价的事情。那是真正十万火急的危情时刻。比如你发不出工资了,或者不采取行动就会危及你的声誉。所以说没错,确实有这样的时候——罕见的、极端的时刻。但是在日常的经营事务中,不要被对这些罕见时刻的恐惧所驱使。
多一事不如少一事
时间管理的秘诀,高效能生活的秘诀,提高睡眠质量的秘诀,高效率工作的秘诀……这些全都反映出一种执迷的心态:企图在一天中挤出更多时间。可是,问题不在于调整自己每天的行为模式,以便把更多时间留给工作。真正的问题在于,有太多垃圾事要做。
坚持下去,有始有终
做事情就要像船运一样才畅快——高质量地完成工作,装船离港,然后再着手做下一个任务。
次日清晨(或下个星期)有揭示真相之功效。带着某个念头入睡是好事,但第二天早上起来你可能会发现,昨天那个全世界最棒的好点子现在看起来没那么重要了。
冒险不等于鲁莽
冒险不等于鲁莽,你并不会因为把自己或公司置于毫无必要的险境而变得更加勇敢。聪明的赌局是,万一局面跟你设想的不一样,你还可以翻盘重玩一遍。
季节轮转
用工作时长、任务难度,甚至专门的福利来强调季节更替的感觉吧,想些办法来打破一成不变的单调感受。如果人们在同一个状态里待得太久,就会变得沉闷僵滞。
利润才是硬道理
当公司讨论“烧钱率”的时候,被烧掉的东西有两种:金钱和人才。前者终有用完的一日,而后者的热情也会耗尽。
故意放弃
既然没有哪个客户会付给我们巨款,那么也就没有谁对功能、修改或例外情况的需求会自动自发地跃升到第一位。这就让我们可以自由地开发自己想要的软件,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发声,而不是代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殊群体。当你心里没有恐惧,不担心服务不好少数几个超级大客户时,做正确的事就会容易得多。
但是,干嘛不两种生意都做呢?用一种业务模式向小企业销售产品,同时派另一组人专门服务大客户。但我们不想成为一个拥有两套文化的双头公司。把产品或服务销售给小企业和销售给大企业,这是两个很不一样的套路,需要两种很不一样的员工。
成为一家冷静的公司,关键就在于想清楚你是谁、你想服务谁、你想对谁说“不”,并由此做出决策。关键就在于你得知道,要对哪个部分做出优化。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,但是,不做选择或犹豫不决必定是最错误的。
发布,然后学习
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产品究竟怎样,那你就得把它发布出去。你可以做测试,开头脑风暴会,你可以争论,可以做调查,但唯有把船送出海去,你才能知道它到底是能漂起来,还是会沉下去。
或许它很棒,或许它很糟,或许它居于两者之间。但是,如果你想知道答案,就得把它放到市场里去——真实的市场,那里是你唯一能寻获真相的地方。
尽最大努力把产品做好,然后发布出去,投放市场。你会从真正需要你的产品的真实用户那里,得到真实的看法与答案,并以此为基础做迭代、改进,发布,然后学习。
别做承诺
承诺就像债务一样,会堆积起来,还会产生利息。拖延的时间越长,代价就越大,后悔的感觉也越强烈。等到真正动手去做时,你就会意识到,“好的”两个字是多么昂贵啊。
许多公司都被先前许下的承诺给拖累了:销售人员许下的签单承诺,项目经理对客户许下的承诺,公司老板对员工许下的承诺,这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许下的承诺。
他抄我的!
你看见自己的作品被冠上别人的名字,确实很容易抓狂。更糟的是,对方抄得还那么烂!你不禁火冒三丈,因为其他人让你面上无光。
当有人抄袭时,他们抄到的只是那一刻的成果。他们不知道那个成果背后的思路,而且他们也不会知道能帮你日后做出无数新成果的思路。他们被困在你的过往里了。
掌控变化
对于想要的变化,人们接受起来一点儿问题都没有。他们不喜欢的是被迫改变——在一个并非由他们主动选择的时间点上,发生了他们并未主动要求的改变。
当一个新产品突然被甩到他们面前时,你眼中的“全新升级版”,在他们看来很可能变成“什么破玩意儿”。
比如我们做了一个新设计,把原先的元素多挪开了一点儿,好容纳一些更好的功能,可我们听到的反馈全是:“你们对我的App干了什么!我就喜欢原来的样子!赶紧改回去!” 软件行业的标准做法是不搭理用户的此类反应。嗨,这就是进步的代价嘛,而进步永远是好的。这种态度真是目光短浅、自高自大。对许多客户来说,当舒适、一致性和熟悉的感觉排在价值榜单的前几位时,“更好”其实并不重要。
小事一桩,还是世界末日?
面对遇上麻烦的顾客,你要么选择写着“小事一桩”的代用币,要么选择写着“世界末日”的那个。无论你拿起哪一个,对方就会拿起另一个。
有意识地选择冷静
无论你处于组织的什么位置,你都可以马上开始,做出更好的选择——能让你一步步远离疯狂、靠近冷静的选择。